叫卖歌谣(区级)
早在宋元时期,叫卖声就已经成为一种艺术,甚至载入了元杂剧里。五通桥自古以来就是四川盐业重镇。秦李冰于牛华平溉,由此而演绎出一部鲜活的两千两百余年的井盐史。盐业从清初“五通厂”大兴以来,五通桥盐商云集,那些本是秦商、晋商、徽商的移民盐商们,最终融合为五通桥盐商一一桥商。五通桥俨然成为商贾云集之地,因为盐业的兴盛,饮食行业也就因此而兴盛,大街小巷,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各种小吃,在这样的经济发达环境中逐渐的酝酿出了五通桥特有的叫卖歌谣。
五通桥是一个盐业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地方。在城区各种饭店酒肆及街头小吃摊均能听到一些叫卖歌谣,跑堂的人为了传递顾客多需,通过这种歌谣唱出来,通知厨房的人做好准备,喊唱的内容都是与经营内容息息相关的,能够结合自己经营的范围,唱出其特点,诙谐幽默,含蓄而生动。有些则是自己边唱边为顾客准备,都能唱出一套套词去吸引听众,一方面营造一种热闹兴隆的景象,一方面歌谣就是广告词,这是街头巷尾的小摊贩主们自己的“生意经”。除了这些坊间歌谣,一些商铺小伙或者农夫,也能通过叫卖声来吸引顾客。这些坊间音乐、市井音乐,是属于五通桥人的独特记忆。
区文化馆退休老师何光忠(1952年)、易廷文(1948年)收集整理了叫卖歌谣曲谱。